弘扬传统文化,促进社会和谐
当前位置:古历史 > 历史故事 > 正文

清朝皇帝雍正(雍正的一生经历真实)

来自热心网友发布 发布时间 2023-05-13 10:35:30 阅读次数

 说起雍正,大家都可说上两句。这与近几年清宫剧发展是密不可分的,在很大程度上清宫剧给我们普及了相当的历史知识,可是这些历史知识又是经过一系列加工的,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真正的历史面貌。让这位大清的好皇帝承受千古骂名。

胤禛(1678年12月13日—1735年10月8日),清朝第五位皇帝(1722年-1735年在位),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。年号雍正。康熙帝第四子,母为孝恭仁皇后,即德妃乌雅氏,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,号世宗,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,葬清西陵之泰陵,传位于第四子弘历即后來的乾隆皇帝。

 

雍正皇帝是一个高瞻远瞩,又惟日孜孜,励精图治的人,他在位期间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,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,为儿子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,使“康乾盛世”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。

九子夺嫡,雍正到底有沒有篡改遗诏,一直是民间及野史里津津乐道的事。康熙六十一年,69岁的康熙皇帝还没来得及宣布皇位继承人,就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猝然离世。在他驾崩7天后,皇四子胤禛凭一份《康熙遗诏》登上皇位,成为雍正皇帝。但由于康熙生前没有明确指定谁是皇位继承人,有关“雍正篡位”的各种传说悄悄流传开来。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版本就是雍正将“传位十四皇子”改为“传位于四皇子”,而且还颇受流传甚广,以至于人们都相信了这样一个事实。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,这个故事里有一个很大的漏洞,就是将十添上两笔改为于,其实“于”这个字是简体字,是在新中国成立有才的含义。古代的“于”字或者说是繁体字“于”是什么样的呢,只要大家打开电脑/手机,把字体设置为繁体字打一下就知道“於”是长这个样子。请问下“十”怎么改成“於”?清朝是满人建立的,第一语言是满文,虽然我不知道满文的十和于是否可以通过添加几笔而改过来,但是这份传位遗诏是用中文,满文,蒙古文三份文字写成的,要想把三种文字的遗诏改过来,我想可能性是零。其实真实的康熙传位遗诏现珍藏于北京档案馆,全文1700于字,用汉,满,蒙三种文字书写而成,遗诏分为两个部分,上部分为总结康熙皇帝60年的丰功伟绩;下半部分为遗诏核心,告示皇位继承人。关于传位是这样写的:“雍亲王皇四子胤禛,人品贵重,深肖朕躬,必能克承大统,著继朕登基,即皇帝位……”,

 

士绅一体当差,一体纳粮。这又涉及到一条千古不变的潜规则,但凡读书人考取了功名,那就不需要向国家交税了。一般新政府都是用这种方式来笼络天下的读书人。这方法还真管用,读书人最吃这一套,他们一生的理想,那就是不用纳粮。只要好好读书,总有一天可以入朝为官,那就不用再交税纳粮了。所以说自古以来有这么一句话: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。这是有一定道理的,因为朝廷的税收时常都会调整,在加重的时候,很多老百姓都活不下去。可是读书人心里有希望啊,而且读书不错的人,都已经可以不用交税了。所以这帮人当然是有优越感的了。现在雍正皇帝下达了一个命令,不管是读书人还是种田的人,全部都要交税。没有理由让这些收入高的人,反而逃过了税收。这一条命令下来,虽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老百姓的生活,但是我们可以试想一下,读书人都交税的话,那么朝廷就会富有,潜移默化之中,老百姓的小日子自然是要好起来的。可是这伤害到了一部分拥有特权之人的利益,所以这件事遭到了强烈的反对。尤其是在河南地区的考生罢考事件,差点造就了雍正朝罢考的首例。但是不管有多难,雍正皇帝都坚决要执行这项改革。不光是纳税要一样,就连服徭役也是一样的待遇。这样一来,雍正把全天下所有的读书人都得罪了。这哪了得,读书人虽手无缚鸡之力,但是笔杆子就是武器,这样关于雍正一件件的昏庸无道,乱伦败纲,荒淫不堪等一系列的故事就这样流传下来了,以至上面所说的篡改遗诏的事也是这些读书人的杰作。雍正的这个政策用让子弹飞里的一句台词说,我TM要的就是公平。民不患寡而患不均,我相信即使到了今天雍正的这个政策依然会得到很多人的支持,那些既得利益者就除外了。

用人制度,雍正大胆启用汉人为官,并委以重任,这些汉人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,例如,雍正一朝宠信四位臣工: 李卫 (江苏人)、 田文镜 (福建人)、 张廷玉 (安徽人)、 鄂尔泰 ;其中李卫、田文镜和张廷玉为汉人,田文镜为汉军旗人,足见雍正确实了解并重用汉人。

整饬吏治,雍正帝重视吏治 。雍正赏识执法严,作风雷厉风行,严猛行政,有开拓气魄,政绩显著的官员。如 田文镜 、 李卫 在河南、浙江清查钱粮做得好,被誉为“模范督抚”。康熙末年财政亏空严重,雍正位后雷厉风行地进行了一场钱粮大清查。他组织了一个得力的领导班子,由康熙十三子怡亲王胤祥总理事务,皇舅隆科多、大学士 白潢 、尚书 朱轼 会同办理。清查亏空首先在中央进行。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进行。清查不力的官员,则予以调查处理。清查使财政好转,但要说明的是,正是雍正皇帝对财政的大力整顿,才造就了康乾盛世的最后繁荣。

有其臣必有其君,雍正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奋、最有作为的君王之一。雍正每天睡眠不超过4小时,只有过生日那天才给自己放天假。现存档案表明,他光在奏折上就批了1000多万字,是全部《资治通鉴》字数的3倍多。雍正的父亲康熙创造了一个盛世神话,最后也留下了一堆问题:吏治腐败、效率低下、国库空虚。早在当藩王时,雍正就深为忧虑。雍正上任后,既不容忍“贪”,又不容忍“懒”,两手抓,两手硬。他首先诛杀贪官,保持高压,让官员们听到“钱”字就发抖。在对贪官执行死刑时,常组织官员到场观摩,他认为现场警示教育,比让官员学习《论语》管用得多。与此同时,雍正奖掖勤能、责罚庸懒,逼迫官员改变作风,不换脑筋就换人。大家如梦初醒,意识到不是现在官不好当了,而是过去当官太容易了;谁再像以前那样混日子,就是跟自己过不去。于是,各级官员很快适应了新形势,纷纷行动起来。官场风气迅速扭转,号称“雍正一朝,无官不清”,这实在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奇迹,也为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提供了保障条件。创设军机处,集中权力推进改革;取消人头税,缓解社会矛盾;改土归流,维护国家统一等大动作,如果没有肃贪治懒的铺垫,是不可想象的。数字最能说明问题。康熙末年,国库存银仅3200多万两,到雍正七年,已增长到6000多万两,几乎翻番。雍正的父亲康熙遗留的烂摊子,儿子乾隆可能会遇到的障碍,在他手中基本收拾停当。华裔日本学者杨启樵感叹:“康熙宽大,乾隆疏阔,要不是雍正的整饬,清朝恐早衰亡。”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,雍正承前启后,是康乾盛世成型的关键人物,所以“康乾盛世”又称“康雍乾盛世”。然而,康熙和乾隆总共在位121年,夹在中间的雍正时代只有短暂的12年8个月,考虑到这个事实,人们对雍正的卓越成就和超凡智慧,对他的执政团队奋发进取的实干作风,不能不肃然起敬!

史料证明,雍正是有史以来最勤政的皇帝。著名清史研究专家冯尔康说:“雍正本人是有作为的、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贡献的君主,而雍正朝,上承康熙,下启乾隆之治,使康雍乾三朝持续发展,成为清朝的鼎盛时期。是勇于革新、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,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,一扫颓风,使吏治澄清、统治稳定、国库充盈、人民负担减轻,是一位杰出,开明,有作为的帝王。

版权说明: 本文 "清朝皇帝雍正(雍正的一生经历真实)": https://www.jindahua.com/lsgs/1545.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,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。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给我们来信(jzot79@163.com),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

博客主人渤海小李
团结、友善、勤俭、自强、敬业、奉献,一个有温度的说书人。